招研网首页 > 考研资讯 > 考研政策 > 正文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策略

点击数:3232 发布时间:2025-07-16 收藏本页

阅读正文

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策略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年代中国特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年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策略》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加快打造中国特点、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国内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水平,推进达成高等教育内涵式进步。

  2、基本原则

  聚焦立德树人。构建以立德树人效果为根本标准,以“水平、效果、特点、贡献”为价值导向,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为基本办法的评估体系,在维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坚持继承革新。

  突出诊断功能。评估体系和信息服务突出诊断功能,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升。通过学科进步纵向剖析和横向比较,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弱点,呈现优势与不足,帮助学科内部治理能力提高。

  强化分类评价。以一级学科为单元,突出特点,体现优势,加大不同学科分类评价。强化“代表作”和“典型案例”评价,设置开放性留白,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特点贡献。

  彰显中国特点。立足中国国情和学科进步实质,借鉴海外有益经验,构建中国特点评价体系,革新评价办法,树立中国标准,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愈加凸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3、主要举措

  1. 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把人才培养水平放在第一,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培养过程水平”“在校生水平”“毕业生水平”四维度评价体系。一是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第一,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状况及效果。二是加大人才培养过程水平评价。重点考察教程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国际交流等方面状况,突出科学研究等对人才培养的支撑用途。三是加大在学水平与毕业水平相结合的学生水平评价。在学水平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代表性成就,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贡献度;毕业水平坚持整体就业水平和职业进步水平相结合,重视用人单位评价。

  2. 坚决破除“五唯”顽疾

  重视多元评价,采取多维办法。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不设置人才“帽子”指标,防止片面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的做法。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和奖项,设置“代表性学术著作”“专利转化”“新药研发”等指标,进行多维度科研效果评价。评价学术论文聚焦标志性学术成就,使用“计量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中国期刊与海外期刊相结合”的“代表作评价”办法,淡化论文网站收录数和引用率,不将SCI、ESI有关指标作为直接判断依据,规定代表作中需要包括肯定比率的中国期刊论文,突出标志性学术成就的革新水平和学术贡献。充分运用基于定量数据和客观证据的专家融合评价办法,坚持代表性成就专家评价与高水平成就定量评价相结合。

  3. 改革教师队伍评价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使用“队伍总体结构与代表性教师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教师队伍水平,看重年轻人教师队伍状况。加大教师以教书育人为最重要职责的评价,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和指导研究生状况作为要紧观测点。教师成就严格按署名单位认定、不随人走,关注教师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和讲课状况,抑制人才无序流动。

  4. 突出水平、贡献和特点

  在评估整体导向上突出水平、贡献和特点。强化水平,淡化数目,不设置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专利数等指标,突出原创性、前沿性、突破性成就。强化学科对国家、地区重大策略需要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实质贡献,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愈加强调发挥文化传承革新与智库用途,自然科学学科愈加强调科技成就转化应用与解决重点核心技术问题。强化分类特点评价,按一级学科分别设置指标体系,充分体现办学定位与学科优势。

  5. 提高数据靠谱性和评价科学性

  优化参评规则,坚持“归属度”原则,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和学科生态优化,确保跨学科成就合理用。健全信息填报标准,加强信息公示力度,革新信息审核机制,提高智能核查水平,打造违规惩戒机制,进一步提升评估信息靠谱性。适度扩大评议专家规模,拟定专家评价指南,优化调查问卷设计,充分运用“融合评价”,打造专家“元评价”规范,进一步提高专家评价和问卷调查的科学性。

  6. 多元呈现评估结果

  优化结果分档办法,多元呈现评估结果,分类发布总体结果与提供单项评估结果相结合。深化评估信息挖掘,向政府和参评单位按需提供诊断剖析服务,促进学科内涵建设和优质进步。

  4、评估程序

  1. 自愿申请。各学位授与单位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均可按规则自愿申请参评。

  2. 信息采集。使用“公共数据获得与单位审核补充相结合”的信息采集模式,将通过公共途径获得的信息提供给参评单位确认并补充必要材料,着力减轻单位负担。

  3. 信息核查。通过材料形式审察、信息逻辑检查、公共数据比对、证明材料核查、重复数据筛查、重点数据抽查、学科归属剖析等七项手段,对评估信息进行全方位核查和“清洗”。

  4. 信息公示。在确保信息安全的首要条件下,对部分评估信息进行网上公示,由参评单位相互监督并提出异议。

  5. 反馈复核。对信息核查和信息公示中发现的存疑问题,大全反馈至有关单位复核,对弄虚作假行为进行惩戒。

  6. 专家评价。按一级学科和评价指标分类遴选专家,请专家对各定性评价指标进行逐项评价。

  7. 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调查平台对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邀请同行和行业专家对学科声誉进行问卷调查,邀请境外同行专家对部分学科拓展国际声誉调查。

  8. 结果形成。依据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结果,依据专家确定的指标网站权重,统计形成评估结果。

  9. 结果发布。分类分档发布总体评估结果,探索提供多维度评估结果。

  10. 诊断剖析。深入拓展信息挖掘剖析,为参评学科和单位提供诊断剖析服务,发挥评估诊断用途;为政府提供总体剖析研究报告,发挥评估智库用途。

  附: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考研网,为考生提供考研时间,考研报名,考研培训辅导,院校专业信息,考研准考证打印,考研分数线,考研成绩查询,考研复习资料,考研复试调剂,考研真题下载以及线上考研辅导课程学习。

Copyright(c)2018-2025 招研网(https://www.gdgse.com/)All Rights Reserverd ICP备18127099号

招研网(https://www.gdgse.com/) 版权所有